第四更送上,有点晚,抱歉,求月票啊!
吐蕃。
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。
正确的来说,他还算不上一个国家。吐蕃是藏区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,但他的实际立国者却被公认是松赞干布。
松赞干布弃松农赞,此时才刚八岁。历史上他继位后,按传统称为第三十三任赞普,实际上却是吐蕃王朝的开国之君。
因为在他之前的吐蕃,其实是一个各自为政、分散孤立的部族联盟而已,还算不得一个真正的王朝。
松赞干布八年前出生,正好是武德元年。
他的父亲,也就是如此吐蕃的赞普朗日松赞,是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。在松赞干布三岁的时候,出兵灭掉了苏毗部落,统一了高原,由一个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领,一跃成为吐蕃各部的君主。
藏区在远古时期,是一个多部落的地区。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时,就出现了许多小邦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各小邦之间掠夺性争战增多,不断的征服和兼并,这些小邦相互结果成部落联盟。
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左右,藏区范围内逐渐出现象雄、苏毗、雅砻悉补野三个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。
雅砻悉补野部落联盟,在不断征服周边部落的过程中,力量不断发展,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。
到了第三十二任赞普朗日松赞的时候,他开始实行更强有力的统治,使得雅砻悉补野部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进一步增强。
二十五年前,朗日松赞率精兵万人,兼并了苏毗部落,完成了统一雅鲁藏布江南北的大业,至此,雅砻愁补野部落,也打破了过去藏区三足鼎立的平衡。
朗日松赞是一个相当有眼光的赞普,开始效仿北面的中原王朝,对部落实行政治和军事改革,吐蕃的实力也日益增长,开始不断向外兼并战争。
李超通过商人们带回来的信息,知道朗日松赞在做什么。他想把部落联盟,带入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。
从部落联盟社会,到封建王朝社会,这个跨度很大。而如果完成了,那么吐蕃一统,中央集权,则实力更强。他们也能从此走出千百年来高原内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的困境,向外扩张。
但还是那句话,任何改革,都是在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,这是在砸很多人饭碗的事情。改革固然会让吐蕃变的更强大,但对于那些现在享受着既有利益的旧贵族们来说,却不是好事。
好比杨广当年的雄图大业,一样不被关陇门阀们支持一样。
事实上,历史上的朗日松赞,将在五年后被反对变革的旧贵族们毒死。
刚统一起来的吐蕃内部新旧贵族分裂。
朗日松赞死的时候,松赞干布才十三岁,当时许多吐蕃有识之士都在感叹吐蕃的崛起之路断送了。可这个松赞干布却出奇的厉害,在大臣的支持下,迅速的平定了叛乱,定都逻些,坚定的实行他父亲留下来的那些富国强兵的政策。
此后秉承父志,对外用兵不断,先后降服达布、工布、娘布、苏毗等邻近大部落,最后兼并象雄,统一吐蕃全境,首次用政治、军事力量,把吐蕃从过去分散和独立状态的各部族联合成一个整体,在青藏高原上真正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-吐蕃王朝。
这个吐蕃王朝从松赞干布建立到灭亡,前后二百余年,基本上伴随唐一世。他们的疆域,北起吐谷浑,南至泥婆罗、天竺,东与唐相邻。甚至在强大的时候,吞并了吐谷浑以及陇右,控制了唐的安西四镇。
朗日论赞称的上是藏区千百年来极有远见卓识的王者,兼之他的儿子松赞干布也同样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,父子俩改变了藏区后来千年历史。
不过吐蕃如今也还没有完全统一。
象雄等西北诸部也还与吐蕃敌视。
另外,吐蕃内部,也是暗流涌动。因为朗日论赞是依靠綝·臧古、巴·鱼泽布、农·仲波等原苏毗贵族的力量兼并了吉曲河流域等地,所以他赐给这些人领地和奴隶,这些新贵族的地位甚至超越旧贵族。
虽然如此一来,朗日论赞的王权大增,可却大大触犯旧贵族利益,引的他们的不满,心怀怨恨,阴谋叛乱。
李超最近详细的研究过吐蕃的局势。
他找到了一个关键,苏毗。
苏毗,西羌种。苏毗人,也是羌族的一支,说来,青唐高原,许多部落都是羌系民族。苏毗原始居地在今藏区日喀则地区,也即襄曲流域,藏史籍称襄曲河为苏毗河。之后,逐渐东扩,一直抵达拉萨河流域和昌都的西北部一带。
苏毗在隋朝时,就记载为地域广阔雄长一方,苏毗国内实行的是女王与小女王共同执政,这是一个母系社会。
因此苏毗还有一个称号,女国。
说来,青鸾她们的东女国,其实早年就是苏毗的一支,后来一位首领带着族人离开苏毗,一进到了川西一带,在大小金川立足,最后建立了东女国。
在几十年前,苏毗大小女王内讧,一些大臣便暗中联络吐蕃赞普,图谋颠覆。
朗日论赞与苏毗大臣起誓结盟,里应外合,攻占了苏毗王宫,处死了昏庸的女王,王子茫波结孙波逃遁突厥,从此苏毗归属了吐蕃。
吐蕃把苏毗称为孙波。
此后,朗日论赞利用苏毗的力量,征伐了许多部落,大加重用苏毗臣子,打造了一批忠心于他的新贵族,也为吐蕃内乱埋下隐患。
苏毗灭国也不过二十余年,其实当年并不是所有苏毗人都愿意归附吐蕃的。当年本来是老女王昏庸残暴,大家便拥小女王推翻老女王。可后来小女王又昏庸残暴,大家便又向吐蕃借兵。
哪知道,吐蕃人一来,便成了引狼入室,直接把苏毗占了。
因此,不少苏毗人,其实一直暗恨着吐蕃,甚至还有苏毗王子一直逃离在外,念念不忘着复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