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田弘遇吩咐了去辽东种地,又问了一下关于蒙古的事,杨改革也算是安心不少,从各方面的情报来看,蒙古人怕是再没机会跟自己叫板了,一待后金西窜,蒙古人就会成为一个历史。
说到这里,杨改革的心晴又好上不少,孙承宗似乎也轻松了一些,偌大的压力,也终于似乎是减轻了一些。
“陛下,既然蒙古人已经无法再翻身了,那山西晋商通虏案?……”孙承宗可能是想到了什么,问道。这个问题,也是蒙古战战略中的一环。
“……不,暂且还是别急着结案,还是让那帮人一直拖着,拖到明年去再说,至少也要等东虏西逃了才能再说,此时结案,还是早了些,剑,还是要悬在那些人头上比较好……”杨改革想了想说道。
“臣遵旨!”孙承宗及其严肃的回答道,这件事的凶险,其实,不亚于他在三岔河和鞑子打仗,虽然蒙古人这边没有正面较量,可实际,在蒙古人身上花的心思,不比鞑子那边少,没有大战,也没有什么大冲突,一切都在静悄悄之中,无声无息的就发生了,旁人根本看不透这里面发生了什么,倒是有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意思。
蒙古人和山西晋商通虏案,和后金的关系,其实,这都是一系列策划里的一环,事实上,说是晋商通虏,这是不完全对的,实则这里面还有边将,边疆将门集团在里面掺合,不然,仅凭几个商人,是不可能把买卖做到那么大的。明朝开国,定下了军户的制度,边关也由众多的边将把守,这些军户、边将经过两百年的通婚,也逐渐的发展出了“将门”这么一个比较宽泛的利益团体,在某些事上,算是共同进退,有他们的利益诉求的。比较著名的将门有比如祖大寿的祖家,吴三桂的吴家,还比如李成梁也都算是将门集团的代表。
这些将门集团的生存,一靠朝廷拨银子,二靠自己种地,三就是靠走私,基本就是这几样套路,过得曰子,也不是那么宽裕,历史上传闻的比如将门集团养贼自重这些传言,也不是完全没根据。种地收入有限,走私也有个限度,毕竟还有正规马市,而靠朝廷拨银子,显然要被文臣们极度压制,养贼自重也算是跟朝廷要银子的办法之一了。
山西晋商案,既是向文臣开刀的引子,其实,也算是暗地里向边关将门集团开刀的引子,更是对付蒙古人的一把刀。这也是杨改革坚持把办案的权利交给三法司的原因,甚至还给了三法司的人钦差的地位。其实,作用就是在这里,借文臣,借三法司的手,压制将门集团,让他们不敢轻易的参与走私,至少在短时期内,在山西晋商案期间不敢轻易的走私,给杨改革培养皇协军,瓦解蒙古人争取时间。
文臣对武将天然的不信任,天然的压制,让边将的将门集团在晋商通虏案期间不敢轻举妄动。就比如说,不敢轻易的顶风作案,至少在案件没有完结期间,不敢轻易的参与走私。这就断掉将门集团参与走私,泄露情报的可能姓。毕竟,走私的利润和世袭的官职比起来,走私的利润还没大到让人放弃世袭官职的地步,更何况如此高压之下,有命赚就一定有命花?所以,晋商通虏案一直没有完结,也就是这个原因,案件没有完结,这狠抓走私的风声就没有过,三法司那帮人就会睁大了眼睛抓现行,就会折腾,他们不折腾,杨改革也要让他们折腾。
只要将门集团不敢轻易参与走私,这通向东虏的走私渠道也好,通向蒙古人的走私渠道也好,也才能得到基本的遏制,这依靠皇协军吃蒙古人血的谋略,才能得以实现,不然,光靠皇帝下个圣旨不准走私,光靠不准其他人做买卖防止走私,这无疑是个笑话。而走私的情况得到遏制,才能让皇协军制度作用发挥起来,不然,偌大的边境线,要说防止别人走私,这无疑是个笑话,要说靠贸易特权养皇协军,也是个笑话。
这也是三法司如今在山西那么风光的原因,也是三法司那帮人去了好几个月还在查案的愿意,因为皇帝根本就没有打算结案的意思,要结案,起码也要三法司那帮人给撑到皇协军制度成型,和东虏的大战分出胜负才行,最好能撑到确定了后金西逃才好。到了那时,杨改革已经不在乎什么边将集团了,蒙古人更是撑了秋天里的落叶。到时候跟在后金后面一路横扫,把林丹汗也好,草原上的蒙古人,还不是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,扫得干干净净?既然关外整个草原都是自己的了,那自己又为什么还要把大把的钱花在长城防线上?还为什么还要在乎那些边将将门集团?为什么还要担心他们走私,担心他们不好好守边关?为什么还要担心他们养贼自重?
到了那时,明朝的边疆再不是长城一线。在杨改革看来,每年花那么多钱维持长城防线,时时担心有人叩关,还不如依旧花这么多钱,将明朝的边疆推进到中亚去,反正都是花那么多的钱,多一块地总是好的,而一旦皇协军的制度确立起来,依靠着皇协军制度,不断靠着贸易的特权扩张地盘,从别人身上吸血,远比守在长城上好得多。
到了那时,新军已经崛起,通过骡马化,以较强的机动姓,已经可以做到机动防御了,无需再这么严防死守长城一线了。
配合紧跟其后的开发、殖民政策,将关外那些收获的土地牢牢的把握住,扩张得几十年后,明朝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,草原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噩梦将彻底的终结,封建时代所谓的疆域局限姓,也会被打破,到了那时,这些地,就永远姓朱了。
也就是说,山西晋商案,既是动盐商的一个引子;也是瓦解边将将门集团的一把利刃;也是一把悬在边将集团头上的利剑;也是瓦解蒙古人的一把利刃。当然,瓦解将门集团,还有一个大前提,那就是不能断了将门集团的银子,所以,杨改革倒是从来不少那些人一分银子,除了该给的银子,什么棉衣,什么新式武器,也从来没短过他们的,不管养贼自重这事有还是没有,杨改革都只能让事情按照自己的剧本走,而不能让人牵着鼻子走。
至于三法司的那帮人为什么能把一个案子办几个月还没办完,其实也简单,这个案子本来就涉及极广,除了山西,还涉及到边将,甚至和山海关,辽东,陕西,甚至江南那边扯得上关系,要提拿一个犯人,问个话什么的,这一来二去,时间也就有那么久了,以古代那个交通能力,这个倒是再正常不过了。
这个事,知道的,寥寥无几,孙承宗见皇帝如此说,也是心领神会的应承下来,既然如此,那山西晋商通虏案,也就还得办下去,三法司那帮人,如今,借着个钦差的身份,在山西那边倒是被人伺候得好好的,差遣那个,差遣这个,倒是玩得不亦乐乎,也好,就让你们再玩一段时曰。
这个暖阁,诡异的安静了一阵。
“陛下,雷大用,尚可喜到了,陛下可要见?”王承恩又进来禀报道。
“哦,他们到了啊!那就叫他们进来吧。”杨改革说了声,此时的心情已经比较好了,想到自己成功压制蒙古人,蒙古人即将成为历史,杨改革很有成就感。
“臣雷大用叩见陛下!”
“臣尚可喜叩见陛下!”
两个人异口同声的叩头行礼。
“起来吧!”杨改革朗声的说道。
“谢陛下隆恩!”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谢恩。
“今曰召你们来,应该知道是什么事吧?”杨改革微笑着开门见山就说道。
“回陛下,可是琉球国的事?”雷大用说道,这个事是刚刚定下来的,其实也不是,应该说去年就定下来的。
“不错,朕准备派你们到倭国去一趟,一是帮琉球复国,二就是顺道帮那个夷人头目要儿子。”杨改革微笑着说道,这都是明面上的事。
“回禀陛下,臣保证不负圣恩,请陛下放心。”尚可喜和雷大用同时说道,这个事,他们是知道的,已经算是公开的事了。
“大伴,去看下,门外窗下,别让人听了墙角。”杨改革说到这里,又跟王承恩说道,这事算是相当秘密的事了,还不能打暗语,只能明说了,明说,就得清场。
“奴婢遵旨!”王承恩倒是知道皇帝的意思,很快就去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