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看着高大坚固的偃师城,李密面对陈破军派人送来的劝降信,却还心存侥幸。他还抱着最后的一丝期望,他还有援军,还有南陈与北燕。两国兵马加起来还有数十万,三国加起来还有百万之兵。正面打不过联军,李密干脆下令紧闭四门,坚守不出,以待援兵。
李密的算盘打的不错,不过陈破军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。
休息了一夜之后,天明之前,陈、郑联军十五万人,突然对偃师发起了进攻。
魏军打仗,玩的是人海战术。河北军攻城,打的却是火器战术。
铺天盖地的火药、弩箭、石弹,各种火器,不要本钱似的饱和攻击,让李密经营许久的要塞偃师,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残破。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,联军就扫平了城池四周的各种障碍,随后又快速的填平了护城河。
天亮之前,联军就已经把各种远程火力倾泄在了偃师的城墙之上。绞床弩所射出的手臂粗大铁弩,每一击,都能直接把城垛给击飞。而那改进型重型投石车,每一次都可以直接投射五十斤重的巨石砸上城头。
联军的攻势如潮,李密城头的守军伤亡惨重,一天之内连换了十二批守卫部队。不过当李密准备换上第十三批守卫部队上城时,河北军的工兵却已经利用地道挖到了城墙之下,在数个位置安放了大量的火药桶,直接把城墙给炸出了数道大豁口。
随后无数的联军如潮水般的涌入了偃师城,攻破了外围城墙。李密不得不匆促退回内城防守!
不过李密退回内城后,也没有坚持多久。偃师的内城比外城更高大,四面城墙反而短了许多,使得李密可以安排更多的兵马防守。不过联军既然攻破了偃师外城,攻下内城不过是照猫画虎。
又两天后,偃师的内城再次攻破,李密的二十万联军经过三天的死战,兵马损失了五万余。这还是李密将偃师城中所有的壮年百姓抓上城头协助守城的结果。
城破之后,李密带着剩下的十五万余魏军再次后退,退往九山罗口,依靠地形背山结阵,面对黑石平原下寨,以待援军。
不过对于陈破军来说,此时正是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之时。这么好的痛打落水狗的机会,他又怎么可能错过。河北军催毁了偃师城后,乘势追击,再次在黑石平原与魏军对阵。
李密彻底被陈破军围在了罗口,魏国所有的兵马都集中在了此处,再无援兵,就连先前金墉的那一万守军,也被李密给召集了过来,除了那一万援军,一路上,李密还裹挟了大量的青壮百姓。
围住了李密之后,陈破军与王玄应对李密大营发起了三次攻击,不过此时李密背水一战,置之死地而战,反而激起了亡命之心。李密也知道此时已经无路可退,所以干脆铁了心与陈克复拼到底。
魏军加裹挟的百姓,加起来足有三十万之众被围在罗口。李密从偃师撤离时虽带走了偃师所有的粮草,但是供应三十万大军,依然只能坚持十天。
十天,如果南陈和北燕十天内不能赶到救援,那么魏军最后就算不被联军攻破营寨,也会饿死。
而魏军少粮的消息,也早被陈破军得知。攻打了三次之后,魏军的拼死反击,让联军的伤亡也很大,甚至抄过了之前半个月的伤亡程度。面对如此情况,江淮军王玄应率先提出围而不打,直接等魏军粮尽后自可不战而胜。
陈破军当然明白王玄应的提议,这个计划确实不错。不过在这个提议的背后,其实还有着些别样的意味。这次的中原之战,原本江淮军不过是佯攻洛口,结果却成了与魏军作战的主力。虽然江淮军露出了他们隐藏的实力,但是连番作战,江淮军的伤亡同样很大,仗打到现在,江淮军十万人马,已经战死超过三万人数,如果加上重伤残疾的,还有近万。
此一战,江淮军的精锐部队排槊兵与江淮轻骑与江淮重骑都受到很大伤亡。而反观河北军,前后出动的兵马也有十三万,可实际上,打的都是些顺风仗,突袭战,伤亡很少,而好处不可胜数。
江淮军与河北军共同的敌人魏国已经灭亡在即,并肩做战的陈破军与王玄应也开始了战后的谋划。
硝烟弥漫,战场上到处都是血腥的味道。战场上的郑、陈、魏三军,就如同三只巨大的野兽,在进行着最后的生死博斗。不到失败的一方流尽最后一滴血,这场争斗永不会完。